这本书阐述了经济基础的变化( 工业型社会转向服务型社会)下是怎么引发上层建筑(工作的意义,穷人的定义)的变化。

作者将现代化分为两个阶段:生产者社会和消费者社会。生产者社会就是过去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社会,而消费者社会对应我们现在以服务业为主的社会。

在生产者社会,工作伦理成为了主导社会的上层建筑。工作伦理是一条戒律。工作伦理认为,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工作,做一些他人认同并有价值的事。而安于现状、不思进取是可耻的。工作伦理产生于工业化社会与小农社会之间的矛盾。工作伦理的观念与小农社会“人的需求是有限的,安于现状”的观念是相对立的。最终,在社会的工业化变革中,工作伦理取代了小农社会的观念,在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。

在消费者社会,工作伦理被消费者美学所取代。在生产者社会,一个人的身份由他所做的工作决定。一旦一个人选择了一种职业,他的工作就会终其一生去塑造他的身份认知。而在消费者社会,工作岗位不再是终身制的了,新的工作岗位是灵活的,有期限的。因此,在这样一个社会,人的社会是多重的,是不稳定不牢固的,人的身份转而由他所拥有的商品定义。美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被整合入消费者社会。消费者美学取代了工作伦理的统治地位,工作的地位也受到美学的深刻影响,工作的价值取决于愉悦体验的能力,能够获得满足感,成就感的工作成为了上等的工作。工作必须得是有趣的,而不能是无聊的。

相应的,穷人的概念也随着社会变迁而改变。在生产者社会中,穷人是“潜在的劳动力后备军”,因为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输入。在消费者社会,越来越多的工作被机器取代,劳动者的需求变低,穷人不再是”潜在的劳动力后备军“,而成为了”有缺陷的消费者“。穷人从社会的资产转变成了社会的负担,成为了一种需要摆脱的累赘。

作者用这种变化为福利国家的衰败提供了解释。现代的福利国家是有选择性的(经济审查)而非普遍性的,这导致社会分裂成了两极:付出无回报的和吃白食的人。资本主义的发展会自然使得劳动力成本过高,因此为了维持生产利润,资本必须不断开垦新的处女地。(这也是为什么产生了殖民主义)全球化让福利国家的劳动力被抛弃,成为了吃白食的人。因为社会的二元化,申请福利的人被打上了穷人的烙印,在文化上成为了底层人。因此,民主国家的中层选民不再愿意多缴税为”吃白食的“穷人提供福利制度。第二个原因是,福利国家体系性与消费者社会是格格不入的。消费主义强调选择性与差异化,而福利国家则代表了一致性和同一化。消费者希望能够自我选择保险制度,而不是被国家统一分配。

穷人不再是”后备的劳动力“,他们没有任何经济意义,成为了彻底的累赘。穷人是社会的垃圾,他们需要被清理。在过去,穷人会被扔到大洋彼岸,去殖民新的的处女地上。而如今,在全球化的背景下,地球上已经没有未开垦的土地能够丢弃这些穷人,能够容纳他们的地方只有监狱。这似乎预示着一个赛博朋克般的未来前景。

面对当今的困境,作者最后用较短的篇幅探讨了潜在的解决方案:将个人收入能力与实际收入权利脱钩。收入将以个人的基本权利为基础,而不是取决于一个人是否能够创造可交换的价值。我理解,以上的解决方案就是universal basic income。在ai即将取代人类大多数岗位的背景下,我认为社会体制的变革确实迫在眉睫。我希望,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未来,AI能够生产绝大多数的商品,提供绝大多数的服务,而每个人都能按照自身的需求获得相应的商品与服务。人类未来的工作能够不再是为了创造价值(制造商品,提供服务),不再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挂钩,而是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主观能动性。(元宇宙似乎能提供新的基于创造力的工作内容,工作即使游戏,游戏即是工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