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泽东的实践论,为想要认识世界,改变世界的人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行动的指南。人们的认识,只有通过社会实践,才能够产生。人们通过观察社会现象,自然现象,从这些现象中得出抽象的规律,然后通过继续观察社会自然现象,验证这种规律。在这个不断认识这个世界的规律性的过程中,是一个不断失败,不断实践,然后不断更新自身认知的过程。只有自身的思想符合外界的规律性,人才能从失败中走出来,走向成功。这就是古人所言,“吃一堑长一智”,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, 所蕴含的道理。要想要意识到世界客观的规律性,失败一定是在所难免的。这也是为什么想要改变世界的人总是会遭遇无数的困难和磨难。没有这些失败的经历,人就没有办法更新自己大脑中的思想,使自己的思想符合世界的客观规律,因此失败是一定会出现的。失败说明了人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,在主动地探索世界,验证自己的思想是否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。失败的经历能够让人改变自己的思想,为接下来的成功铺下道路。因此,必须从全局的角度看待失败,而不能从片面的角度看待失败。遭遇了失败,就一蹶不振,这种行为正是没有看到失败之中蕴含着成功的因素这一道理。失败,就是阶段性的成功,如果人能够从失败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,自身思想存在的缺陷,有意识地改变思想的缺陷,就能够反之改造自己的行为,即改造自己实践的方式。当思想能够符合客观的规律性的时候,人的实践就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变革,改造这个世界!
实践的过程,就是一个看到不同事物的联系的过程。不同事物,不同的脑海中的概念的联系,就产生了知识。实践就是一个产生知识的过程!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片面的。我们通过我们的五官来感知这个世界,这个世界的外部现象刺激了我们的感官,让我们对事物有一种感性的认识,这种感性的认识在大脑里不断重复,就深化成了事物的抽象概念。概念与感觉的关系,是量与质的关系。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,人们进行逻辑的推演和判断,最终就形成了一个结论。毛泽东在《论持久战》中得出的“中日将进行持久战,并且中国人民必将获得最终的胜利”的这个结论,就是遵循实践论而产生的科学的结论。
感性和理性,是统一的。感性是低级的认识形式,理性是高级的认识形式。但对事物的认知,只有通过感性才能上升到理性。而理性对本质问题的认知,又能深化感性对现象的了解。即:感觉到了的东西,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,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。毛泽东说:“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,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、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,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,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,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。”
要辩证的看待感性和理性的关系。如果忽视感性,只是强调理性的认知,那么这就是唯心论的认识方式,是不能认识到客观的规律的,也就难以去用认知改造世界。而如果只是强调感性的认知,而忽略理性的认知,那么就陷入了经验论的陷阱。感性的认知虽然是真实世界的反映,但是是片面的。只有从感性的认知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,提炼出有用的抽象概念,上升到理性的系统性的认知,才能全面的认识一个问题。
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,更重要的另一半是,人类可以通过认知改造世界。人们通过感性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知,从而提出基于客观规律的思想、理论、计划、方针,然后实践这些思想、理论、计划、方针,把他们在实践中变成客观的事实,就完成了一个具体的认识运动。然而自然界和社会是流动的,是不断向前发展的,因此认识运动是永不停歇的。辩证唯物论的思想首先表明了,光有理性上的认识还是不够的,必须根据理性上的认识进行实践,把理性的认识变成这个世界上客观的事实,这才算是完成了一个认识运动。从通俗的角度来说,光学习到了知识是不够的,这些知识必须能够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,必须能够用来改造当前的客观世界,才算是完成了整个认识运动。同时,必须认识到,世界是不断在运动的,是不断在向前发展的,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对世界的理性认知。学习之路是永无止境的,学海无涯。
毛泽东总结: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,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。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,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,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。实践、认识、再实践、再认识,这种形式,循环往复以至无穷,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,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。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,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。